人文安阳系列讲座  人文安阳系列讲座

讲座纪要|“人文安阳”系列讲座第三讲:《伟大的商文明》

发布时间:2025-04-03   查看次数:19次

2025323日,由安阳市文物局主办,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安阳博物馆共同承办的“人文安阳”系列讲座第三讲《伟大的商文明》在安阳博物馆二楼学术报告厅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岳占伟担任主讲嘉宾。

【主讲人介绍】岳占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市市管专家,长期从事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和研究,研究方向为殷墟考古,研究专长为殷墟青铜器铸造技术。已发表相关专著、论文、报告或简报等70余篇(部)。其中《安阳孝民屯(三)殷商遗存·铸铜遗物》(上、下册)荣获2023年郭沫若中国历史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图片1 


一、引子 商文明主题缘起


文献资料对商朝存在较多负面记载,尤其是对帝辛我们要有一个客观的评价。从近百年的考古的发现来看,商纣王所在的殷墟四期(帝乙、帝辛)阶段是商代繁盛的时期,大型的四合院建筑、车马坑以及王陵区之外的大型墓葬等,几乎都是殷墟四期的。殷墟目前发掘了2万多座商代墓葬,60%以上都是属于殷墟四期,说明这一时期殷墟的人口是最多的,是最繁荣的一个时期。


图片2 


二、商文明的突出表现


商文明的伟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就是城市文明,殷墟这座城市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第二个就是青铜文明,中国青铜器在商朝晚期就是殷墟时期达到了顶峰,这不仅是中国的顶峰,它也是世界的顶峰。第三个就是文字,甲骨文只是商代文字的一种载体形式,还有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刻在陶器上的陶文,以及书写玉石器上的朱书或墨书文字等。第四个就是玉石文明,殷墟妇好墓的玉器代表着世界玉器工艺的最高水平。城市、青铜器、文字、玉石器为突出代表的商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繁荣的城市文明


都城变迁与发展盘庚迁殷有洹北商城和小屯两种说法。当前我们更倾向于洹北商城可能是盘庚迁殷之地,后武丁时期因火灾将宫殿移至小屯,随后整个都城持续发展。我们目前在殷墟周边发现辛店、桑园、大坡、鄣邓等多处遗址,其中辛店是殷墟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铸铜遗址。这些新的发现表明殷墟范围广阔,由城区和郊区构成,甲骨文中已有城和郊的概念。就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城区约 30 平方公里,加上郊区殷墟面积可达 300 多平方公里,这就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城市,在当时世界上也是最大的。

都城规划与布局:殷墟都城布局总体来说是“聚族而居、聚族而葬、居葬合一、大都无城”。

城区中小屯花园庄及其周围是王族居住区,王族居住区里面有宫殿区,宫殿西侧为大型池苑,面积达五六万平方米。宫殿区已体现出“择高而居、以水为屏、坐北朝南、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营造理念。王陵区最近有很多新的收获,新发现的围绕王陵大墓的隍壕将中国古代的隍壕制度上推到商代。中国古代的陵墓制度也是在殷墟形成的。王族居住区周围是各大族邑,几十个上百个族邑围绕着王族居住区,形成拱卫之势。族邑中有房屋、道路、水井、水渠、池苑、灰坑、窖藏等。宫殿区是高台建筑,族邑中的建筑也有台基。建房从房屋周边取土,取土坑形成池苑,供族内的人游玩休憩。池苑与水渠相连,水渠与洹河相接,形成城市的水系。2024年我们在豫北厂发掘的一处四合院建筑,属于马危族,出土有刻辞甲骨,推测应是仅次于王族的高级贵族,其四合院建筑群与宫殿区布局相近,唯规模要小。这个族邑中还发现有地下排水管道,建筑基址前发现有大型陶缸,应起防火作用。刘家庄北地属于亚弜族,此处发现的水池深达10米,与宫殿区池苑异曲同工。

殷墟道路修筑已非常讲究,主干道由小石子、碎陶片甚至掺杂了一些沙子在其中,见水之后非常坚固,已类似后世的三合土。

我们现在在殷墟没有发现城墙,城墙是个线性遗址,按道理是很容易发现的。殷墟为什么没有城墙,与殷墟的布局有关。殷墟是按族分布的,一个一个族一层层拱卫着国王,本身就可以起到防御作用;其次是武丁时期国力强盛,外围的方国,很难与之抗衡,也就不需要城墙;第三与武丁个人有关,武丁是个非常开放的国王,相互间的交往交流交融非常重要。到殷墟四期时,殷墟已发展成至少10万人以上的大型城市。


(二)灿烂的青铜文明


技术发展与理念差异:商代晚期中国青铜器铸造技术达到顶峰,尽管中国青铜时代晚于西方,但到殷墟时期,铸造技术已超越西方。西方青铜器主要用于实用工具和兵器,中国的青铜器则主要用于礼制,成为礼制的标志和载体。中国三代用礼制来制约维护社会秩序,用青铜器来祭祀祖先,因而要把它做到极致,司母戊鼎、牛鼎、鹿鼎等都是其中的卓越代表。

礼制载体与等级象征:礼制是一个概念,无法触摸,当它与青铜器结合到一起时,我们就有了真实的感受。不同等级墓葬出土的青铜器在数量、大小和种类上存在差异,形成严格的礼制等级制度。商代青铜礼器有两个核心,觚爵制度和用鼎制度,用觚爵套数的多少和鼎的大小来表现等级的高低。从随葬觚爵来看,一套觚爵一般为低等贵族,二套觚爵为中等偏下贵族。亚长墓出土了9套觚爵,代表着高等贵族。亚址墓出土了10套觚爵,是目前所知最高的。而妇好墓则出土数套10套觚爵,可以分成妇好组、亚其组、子束泉组等。


图片3 


(三)成熟的文字文明


甲骨文与商王世系:甲骨文是中国最早成体系的文字,象形、会意、形声、指事、假借等造字方法皆已具备,甚至出现简体和繁体。甲骨文中体现出的商世系弥补了《史记》对商世系记载的不足之处。甲骨文字记载内容极为丰富,包括祭祀、战争、田猎、天象、医学、天文历法等。

金文与文字多样性:甲骨文是商代文字的一个泛称,商代文字依载体不同还有金文、陶文等。商代青铜器铭文一般都是一两个字,多为族徽或人名,在殷墟四期阶段开始出现长篇铭文。戍嗣子鼎是我们考古发现铭文最多的一件商代青铜器,据铭文可知,商王赏赐给戍嗣子二十朋贝,戍嗣子因此作了这件祭祀父亲“癸”的宝鼎。另外,刘家庄北地出土的彭尊、邵家棚遗址出土的“作册兄”鼎都是这一时期金文的代表。


(四)发达的玉石文明


文明探源与玉石地位:中国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玉石文明在青铜文明之前占据重要地位。良渚、红山等文化因玉器等要素进入文明时代。进入商代,商人喜爱玉器,玉器在墓葬中的使用体现等级差异,贵族墓葬随葬玉礼器,平民墓葬则多为装饰品。

工艺成就与文化符号:商代玉器种类丰富,包括玉礼器、玉兵器、玉制工具、日常用具以及装饰品等。妇好墓玉器是商代玉器的突出代表,也是当时世界玉器工艺的顶峰所在。


三、商文明的重要地位


(一)中华文明层面:


探源起点与承前启后:殷墟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起点,商文明在中华文明中起承前启后作用,尤其对周文明影响深远。周人继承了商文明的城市布局、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官制、礼乐制度等,并加以完善。

科技文化传承:在天文历法、建筑、医疗、环保等方面,商文明的成果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如甲骨文对日食月食的记载,为确定商周分界线提供依据;商代建筑方式与现代有相似之处;骨针等文物反映当时的医疗水平;商代对垃圾的处理体现环保意识。


(二)世界文明层面


商文明在科技、都城布局等方面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对世界文明贡献巨大。其开放性都城布局,对现代城市规划有借鉴意义。


电话
0372-3920020
二维码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