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安阳系列讲座  人文安阳系列讲座
探秘数千年文明密码|2025年,“人文安阳”系列讲座邀您共赴文化寻根之旅
探秘数千年文明密码|2025年,“人文安阳”系列讲座邀您共赴文化寻根之旅
【为什么每个中国人都该了解安阳?】 这里埋藏着汉字的起源——甲骨文在此破土重生; 这里矗立着青铜文明的巅峰——殷墟遗址震撼世界; 这里流淌着运河文明的记忆——隋唐大运河贯通南北; 这里更见证了曹操“对酒当歌”的豪情,周易八卦的玄妙智慧…… 2025年,“人文安阳”系列讲座重磅启幕!12场文化盛宴,12次穿越时空的对话,带您系统解锁这座“中华文明基因库”的千年密码。【顶尖学者领航:与文明守护者面对面】系列讲座由安阳市文物局倾力打造,集结全市顶尖文博专家团队。首讲嘉宾李晓阳局长以《安阳历史综述》点燃文化火炬后,每月将由不同领域权威学者接棒: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古建专家等,带您探源安阳华夏文化的初光、见证殷商大邑商的繁盛、揭秘曹操高陵陵墓密码、解构邺城“中轴对称”的都城范式、体验彰德老城的古城风味……【12场主题巡礼:月月解锁文明新维度】 1月|文明总纲:《安阳历史综述》 2月|史前之光:《漳淇之间:追迹史前安阳》 3月|青铜史诗4月|汉代印迹5月|北朝记忆 …… 每月一场,形成系统化知识图谱。【参与指南】时间:2025年1月-12月地点:安阳博物馆二楼报告厅(现场席位限300人)【我们期待这样的您】 ✓ 渴望系统认知中华文明源流的求知者 ✓ 痴迷考古发现与文化密码的探索者 ✓ 计划带孩子开展文化启蒙的家长 ✓ 致力于文旅融合创新的从业者【文明传承需要每一个你】 当甲骨文的刻痕遇见现代人的目光,当沉寂的遗址响起当代的足音,这正是文化血脉的延续。2025,让我们在“人文安阳”的讲堂相遇,共同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文明对话录。 结语:从小南海一块石头磨过,到殷墟甲骨惊天下,到今日文明薪火传。这不仅仅是一场讲座,更是一次跨万年的文明接力。在这里,每个人都是历史的解码人,都是文化的传灯者。 
2025年01月04日
阅读(97)
揭示北朝隋代安阳制瓷业突出成就——“人文安阳”系列讲座第七讲《考古学视野下的河南相州窑》成功举行
揭示北朝隋代安阳制瓷业突出成就——“人文安阳”系列讲座第七讲《考古学视野下的河南相州窑》成功举行
2025年7月26日,由安阳市文物局主办,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安阳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与安阳博物馆联合承办的“人文安阳”系列讲座第七讲在安阳博物馆报告厅顺利举行。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博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明朝方担任主讲,围绕考古学视野下的河南相州窑进行了全面解读。 讲座伊始,明朝方副教授以“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的论述引入,梳理了中国陶瓷的发展脉络,指出北朝至隋代是中国制瓷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明确了相州窑在北方乃至中国瓷业中的重要地位。 随后,讲座通过相州窑考古发现,全面介绍了相州窑遗迹和相州窑遗物,深入分析了相州窑的制瓷工艺,从原料来源、成型工艺、装饰技法、施釉技术、装烧方法等方面,结合科技检测结果,对相州窑进行了全面解读。在此基础上,讲座指出了相州窑的考古学意义:相州窑已形成“北朝肇始、隋代高峰、唐代衰落”的完整序列,首次为北方早期瓷业树立了可编年的标尺;相州窑的发现使北方青瓷产地被锁定,白瓷“最迟隋代产生”得以实证,解决北方隋墓青瓷来源与早期白瓷年代两大学术问题;六要素(土、水、柴、路、工、市)的耦合,不仅支撑了相州窑从铅釉陶跃升至高温钙釉瓷的全过程,更构成一条“南北技术交汇、东西文化融合”范本;相州窑以安阳为中心,辐射漳洹流域,形成“相州窑系”,为研究北方瓷业网络提供了物质材料,并为宋元时期瓷器的繁荣揭开了序幕。此次讲座通过丰富的考古资料和专业解读,让听众全面了解了相州窑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认识到了北朝至隋代安阳的突出物质文化成就,加深了对安阳陶瓷文化的认知。“人文安阳”系列讲座第八讲将于2025年8月举行,相关信息将通过“文博安阳”“考古安阳”“安阳博物馆”公众号、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官方网站等渠道及时发布,敬请关注。
2025年07月28日
阅读(0)
讲座预告丨人文安阳系列讲座第七讲:《考古学视野下的相州窑》
讲座预告丨人文安阳系列讲座第七讲:《考古学视野下的相州窑》
本期讲座题目《考古学视野下的相州窑》主讲嘉宾:明朝方河南滑县人,理学博士。现为历史与文博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参加湖北巴东旧县坪遗址、河南淅川申明铺遗址、河南淅川王庄汉墓群、河南安阳相州窑、河南安阳西高穴遗址等考古发掘与整理项目,主要研究方向为陶瓷考古,主持完成两项省部级、十余项地厅级科研项目,获三项地厅级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参与编写学术著作5部。时间:2025年7月26日(周六)  9:30-11:30地点:安阳博物馆二楼学术报告厅讲座内容:相州窑是指北朝至唐代分布于安阳境内瓷器窑口的总称,1974年由河南省博物馆(今河南博物院)首次发掘。多年考古工作表明,相州窑创烧于北朝,历经隋代,延续至唐初,是中国北方最早的青瓷、白瓷烧制窑口之一。其产品种类丰富,技术熟练,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色,是中国陶瓷史上早期大规模烧制白瓷的窑口,对中国陶瓷发展影响深远。本次讲座将从安阳陶瓷简史、相州窑的考古发现、制作工艺等方面介绍相州窑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揭示其在中国陶瓷史中的重要地位。扫码报名后续讲座信息将陆续发布,敬请关注文博安阳、考古安阳、安阳博物馆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讲座详情和精彩内容。期待与您在“人文安阳”系列讲座中相遇,共同开启这场难忘的文化之旅。
2025年07月21日
阅读(5)
讲座纪要丨“人文安阳”系列讲座第六讲:《大邺城遗址考古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讲座纪要丨“人文安阳”系列讲座第六讲:《大邺城遗址考古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2025年6月21日,由安阳市文物局主办,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安阳博物馆共同承办的“人文安阳”系列讲座第六讲《大邺城遗址考古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在安阳博物馆二楼学术报告厅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考古研究室副主任、创新工程首席研究员、河北工作队(邺城考古队)队长沈丽华担任主讲。【主讲人介绍】沈丽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考古研究室副主任、创新工程首席研究员、河北工作队(邺城考古队)队长,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生导师、邯郸市第十六届人大代表等。主要从事汉唐考古、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兼及澳门考古与历史研究。一、邺城遗址概况邺城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紧邻安阳。北魏天兴四年(401)年设立相州,即辖今河南安阳和河北临漳一带,治所在邺城。580年邺城被焚后相州治所迁至安阳,一直持续至北宋。金代设置彰德卫,元代称彰德路,明清称彰德府。1949年以后,邺城遗址所属的临漳县方划归河北省。安阳与邺城一脉相承。邺城的建设在中国古都史上具有重要价值:首先,它的建立反映了黄河下游平原上第一次出现了能够有效控制整个黄河流域的政治中心。其次,邺城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多民族共同统治的大都城,其城市布局和规制影响了隋唐以后的历代都城,在我国古代都城建设中具有划时代意义。从地理位置来看,邺城在中国地形图上位于胡焕庸线东部,这一区域更适合人类生存;邺城位于中国最著名的三大古都北京、西安和南京形成的等边三角形中心部位,同时又与朝鲜半岛百济时代的扶余、日本列岛奈良时代的平城京等古都处在相同纬度带。从特色地理条件来看,邺城在曹魏和北齐时期,处于陆上丝绸之路中的草原线和中原线会接的南北交通要道上,发挥了东亚地区桥头堡的作用。邺城遗址包括南北毗连的邺北城、邺南城和外郭区三部分。邺北城即曹魏邺城,历经曹魏(204~265)、后赵(335~350)、冉魏(350~352)、前燕(357~370)诸王朝,平面呈横长方形。邺南城即东魏、北齐(534~577)邺城之内城,平面呈纵长方形。这一时期,为适应都城礼仪和空间扩大之需,在内城之外逐渐形成了阔达100平方公里的外郭城,这与唐代长安城最鼎盛时期的规模基本一致。二、大邺城遗址考古“大遗址”始见于1997年由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大型古文化遗址”。大遗址考古一般会涉及都城、陵墓、手工业、宗教等方面的内容。(一)汉魏时期东汉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击败袁绍子袁尚后,占据邺城,开启了邺城作为重要都市的历史。邺北城遗址即为曹魏邺城。曹魏时期对邺城的营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州治时期——建安九年(204)至建安十七年(212),即曹操攻占邺城后至曹操被封魏公前。2.王都时期——建安十八年(213)至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称魏公直至去世。3.五都时期——黄初二年(221)至咸熙二年(265),曹丕称帝至曹魏灭亡。从城的情况来看,邺北城东西长2400-2600米,南北宽1700米,城东边西边各有一个门,把城分成南北两个部分,北边从考古发现结合文献记载属于当时社会的上层,是宫殿、园囿和贵族聚集区,南部是平民的分布区。这一布局改变了秦汉以来都城相对无序的状态,城市出现了相对规整的划分。从墓葬情况来看,曹魏墓葬与东汉晚期墓葬一般较难区别,可明确为曹魏时期墓葬的极少,但不少兼具东汉晚期至曹魏、西晋时期特征墓葬的发现为探索邺城地区曹魏时期埋葬制度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线索。这一时期的大型墓葬为西高穴二号墓,中小型墓葬形制则可见多室墓、双室墓和单室墓三大类,反映了从多室到单室的演变趋势。(二)十六国时期曹魏以后,邺城宫室遭到很大破坏。十六国时期后赵政权对邺城进行了大规模重建,尤其在石虎统治期间,都城的建设更加靠近汉文化传统。从城的情况来看,首先是发现了城墙外面的包砖。我们都城城墙外面全面包砖,目前所知应该是明代的南京城,邺城城墙包砖的发现,使《水经注》中记载的石虎邺城“饰表以砖”得到了考古学的实证。在北城的南城墙底下还发现了一个潜伏城门,宽近3米、高约3.7米,青砖构筑,建造于邺北城南城墙之下,其内侧跟当时的地面衔接,外侧通到城外的壕沟,属于秘密通道性质。发现的凹形石柱,形制与雅典帕特农神庙石柱相近,是这一时期丝绸之路的物质文化见证。邺城遗址中发现的文石,用于宫廷地面铺砌,这一传统从汉武帝时代开始,一直延续至现在的北京故宫,到清代时,或许因资源枯竭,方改用苏州金砖。十六国时期邺城周边墓葬常见规模较小、仅能容身的砖棺墓,墓葬出土有双耳罐、游牧民族使用的釜和马具等。稍大些的墓葬则为带前后室的砖室墓,出土有胡人俑。在邺城西磁县境内,发现一些窑址,出土了“大赵万岁”的瓦当和植物纹半人面,证实其为十六国后赵时期,反映了邺城周边存在发达的手工业体系。邺城佛教在十六国时期初步兴起。美国旧金山亚洲美术馆收藏的后赵建武四年(338)金铜坐佛像是现存最早有明确纪年的中国佛教造像。邺城出土的“大赵光宅浮图”瓦当,应与当时的佛教寺院有关。  (三)东魏北齐时期东魏北齐时期邺城再度崛起,成为北中国的重要都城,就考古发现来看,就是现在的邺南城。通过大面积考古钻探和重点发掘相结合的方法,目前可以确认邺南城城墙、城门、马面、护城河、道路以及宫城和宫城内主要殿址等分布和保存情况。邺南城东西长约2800米,南北长约3200米。南城正南门朱明门是一座平面呈凹字形的双阙楼式礼仪建筑,是目前北京故宫正南门午门能追溯到的最早源流。邺南城宫城为多重环绕结构,基本确认宫城由多重宫墙环绕组成。第一重平面呈纵长方形,东西346~366米、南北长约1050米。宫城墙为复墙形式,墙宽2.4~2.5米,基础宽3.4~3.5米、深约1.9米,墙基贴砖,墙体白灰墙皮涂红彩;中间形成7.7米夹道,夹道内有1.35米宽车辙印。在宫城轴线上,发现了两座大型殿址,其中206号大殿,东西42米,南北33米,面积约1200平方米,大殿南侧道路用卵石铺成,柱础石边长约1.2米,柱径约0.8米。206号大殿与其北面的209号大殿组成两个后殿,前面则有太极殿昭阳殿两座主殿,这种组合与现在的故宫如出一辙。宫城西门(千秋门)门址面阔38.15米、进深19.6米,与北魏洛阳城阊阖门几乎完全一样,仅规模略小。赵彭城佛寺位于邺南城朱明门外大街东侧,东西南北边长大概450米,或为邺城里坊的一个标准尺度。佛寺中央偏南为塔基,东南和西南各有一大型院落,中部偏北发现一大型殿堂,这一布局是其后唐代及朝鲜、日本地区多院多殿寺院格局的雏形。手工业方面,这一时期发现大量窑址,包括安阳相州窑、临漳曹村窑、磁县贾壁窑、峰峰临水窑等,大多分布在以邺城为中心沿太行山一带。从墓葬情况来看,按照墓葬的规模可以分出特大、大、中、小4个级别。其中湾漳大墓非常考究,墓室将近50平方米,出土2000多件陶俑,墓门前两个陶俑高度超过1.4米,几近等身,墓道斜坡上绘制壁画极为罕见。这一时期墓葬特点是规模呈有序的递减,随葬品断崖式的下降。整个墓葬区的布局,都是以邺城为中心,围绕邺城在分布。三、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考古工作通常被视为发掘和研究的终点,但实际上,发掘研究与保护利用是相辅相成的,保护、建设与考古发掘同样重要,不同专业的人结合,可以更有效地进行遗迹保护复原、保护规划及公园规划编制等工作。邺城遗址公园的建设主要围绕考古工作展开,包括三台宫城区和南郊历史建筑的发掘与保护。目前,部分项目仍处于规划阶段,但未来有望逐步实现。邺城拥有两个博物馆,其中邺城博物馆展示了整个邺城的历史与文化。邺城考古工作的成果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遗址保护和文化建设的推动。考古工作虽然集中在某一区域,但应从更广区域考虑遗址对于文旅和研学的发展,以实现相辅相成、互利共赢。
2025年07月17日
阅读(7)
展现大邺城遗址考古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新成果——“人文安阳”系列讲座第六讲成功举办
展现大邺城遗址考古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新成果——“人文安阳”系列讲座第六讲成功举办
2025年6月21日,由安阳市文物局主办,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安阳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与安阳博物馆联合承办的“人文安阳”系列讲座第六讲在安阳博物馆报告厅顺利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考古研究室副主任、河北工作队(邺城考古队)队长,创新工程首席研究员沈丽华担任主讲,围绕邺城遗址考古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进行了全面解读。讲座首先全面介绍了邺城遗址的概况,随后从大遗址考古的理念出发,结合都城、陵墓、手工业、宗教等遗址要素展示汉魏时期、十六国时期以及东魏北齐时期的邺城考古重要发现,揭示出后世都城建设和宫城建设的许多规划可在邺城考古发现中找到源头,展示邺城文化对后世的重要影响。最后,讲座对邺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进行了介绍,强调其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意义:让更多人领略邺城的历史文化魅力,并为考古研究提供新的平台。通过本次讲座,听众们对邺城遗址的考古发现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感受到邺城在从汉至唐历史转变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让更多人认识到了考古工作对于揭示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意义。“人文安阳”系列讲座第七讲将于2025年7月举行,相关信息将通过“文博安阳”“考古安阳”“安阳博物馆”公众号、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官方网站等渠道及时发布,敬请关注。
2025年06月23日
阅读(17)
讲座预告丨人文安阳系列讲座第六讲:《大邺城遗址考古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讲座预告丨人文安阳系列讲座第六讲:《大邺城遗址考古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主讲嘉宾:沈丽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考古研究室副主任、河北工作队(邺城考古队)队长,创新工程首席研究员,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生导师、邯郸市第十六届人大代表等。主要从事汉唐考古、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兼及澳门考古与历史研究。长期参与和主持河北临漳邺城遗址、澳门历史城区等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并积极投身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特别是与邺城遗址保护利用相关的规划方案编制、博物馆展陈策划等。曾荣获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2021)”、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拔尖人才(2021)”等荣誉称号。主要科研成果:《澳门圣保禄学院遗址考古发掘报告(2010-2012)》《中国考古学·三国两晋南北朝卷》《邺城北吴庄出土佛教造像》,在《考古学报》《考古》《故宫博物院院刊》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各类报纸刊物上发表文章数十篇。 时间:2025年6月21日(周六)  9:00-11:00地点:安阳博物馆二楼学术报告厅讲座内容:邺城遗址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西南,是曹魏至北齐六朝故都。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2019年更名为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组成邺城考古队,对邺城遗址持续开展系统性考古工作,逐渐建立起对邺城遗址平面布局的基础认识。2023年,邺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挂牌,开启了从孜孜不倦面朝黄土的专业性考古工作,到面向大众传播文明的新篇章。本次讲座拟从都城规划、建筑技艺、手工业生产和佛教文明等四个方面扼要介绍邺城考古的发现与研究,揭示邺城在从汉至唐历史转变中的重要地位。 扫码报名后续讲座信息将陆续发布,敬请关注安阳博物馆、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讲座详情和精彩内容。期待与您在“人文安阳”系列讲座中相遇,共同开启这场难忘的文化之旅。
2025年06月17日
阅读(17)
讲座纪要丨“人文安阳”系列讲座第五讲:《曹操高陵考古发现全解读》
讲座纪要丨“人文安阳”系列讲座第五讲:《曹操高陵考古发现全解读》
2025年5月24日,由安阳市文物局主办,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安阳博物馆共同承办的“人文安阳”系列讲座第五讲《曹操高陵考古发现全解读》在安阳博物馆二楼学术报告厅举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周立刚担任主讲。【主讲人介绍】周立刚,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博士,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从事秦汉考古和科技考古研究,先后负责曹操高陵陵园、蒙古国后杭爱省高勒毛都2号墓地等田野考古项目,出版学术著作5部,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40余篇,入选省级和国家级人才计划。 曹操是谁?史书对其评价比较高,史书记载是丞相、魏王、魏武帝;文学作品却很少见到有他的正面形象,多为枭雄、奸臣,伴随着好色、多疑的标签;戏剧中常被描绘成大白脸,被称为头号反派;现代被称为中国古代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曹操的形象,他的知名度在中国历史上应该说是绝无仅有。曹操墓在哪儿?史书记载只有短短数行: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魏书·武帝纪》)敛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珍宝……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全三国文.魏武帝》)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魏书·武帝纪》)这三条记载每一句甚至每个词都成为1800年之后的关注点和讨论的核心内容。从2000年到当前,围绕曹操墓出版的书籍多达20余本,文章则以百为单位,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曹操高陵发掘报告出版(2016年)也就是高陵发掘资料完全公布之前出现的。一、故事梗概2005年底,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附近有墓葬被盗,考古人员调查确认为一座汉代墓葬,当地政府部门派人看护。2008年初,墓葬再次被盗,专家鉴定后,考古机构申请抢救性发掘。2008年12月,考古发掘工作开始。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专家研究认为西高穴村南部被盗汉墓(2号墓)为曹操高陵。随后引起热议,并持续一年之久,成为“2010年度十大文化事件”之一。2023年4月27日,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开馆,极为火爆。二、曹操高陵面貌曹操高陵位于河北河南交界地带的西高穴村,北临漳河,东距西门豹祠7公里,东北距邺城15公里。西门豹祠和邺城是判断曹操高陵位置的重要的坐标。文献记载,曹操生前曾下令在西门豹祠以西修建陵墓——“其规以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并要求邺城铜雀台能看到陵墓——“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曹操陵墓是一座带长斜坡墓道的大型砖室墓,平面甲字形,方向110度。墓道长39.5米,上口宽9.8米,南北两壁各有七级台阶。墓室结构俗称“4室2厅”,由前后(东西)主室及左右(南北)侧室组成,其中前后主室及前室北侧室为四角攒尖顶,其他为拱形顶。墓壁上残留有白灰的痕迹,没有壁画,但是发现有铁钉,部分钉头上还可看到丝织品痕迹,推测墙壁上原应挂有幔帐。墓室地面用大的青石板铺就,通过撬起的部分石板可以看出正面打磨光滑,背面则有凿毁的画像石图案。出土三具人骨(一男二女),根据墓室内棺木残留痕迹分析,应为男性墓主居后室主室,年龄60岁左右,两名女性分处后室南北侧室。出土各类器物973件,其中青釉四系罐和白釉四系罐在东汉北方墓葬中极为少见;12陶鼎是曹操身份地位的最直接体现,《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皇帝去世后用“瓦鼎十二”;石圭和石璧也代表了极高的礼仪;66块刻铭石牌,正式名称叫作石楬,可分为圭形和六边形两种,其上所记载的物品内容,值得深入研究。墓主身份如何判断?可从时间要素、空间要素和特定要素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时间要素上来看,墓葬时代为汉末至三国;从空间要素上看,墓葬位于西门豹祠以西、邺城以西;从特定要素来看,墓葬规模及随葬器物均具有较高规格、墓主人为老年男性且具有“魏武王”称号。基于以上要素,综合判定此墓主人为曹操。三、不只是一座墓2011至2012年间,考古勘探发现墓葬周边存在陵园。2016至2017年,对陵园进行全面发掘,发现垣墙、壕沟、祭祀遗迹等,意义重大。陵园出土有两块瓦当,其形状、纹饰与洛阳东汉帝陵陵园发现的一些瓦当相同,证实其为东汉晚期。陵园存在内墙外壕结构,东部、南部存在不同规模形制的建筑。建筑遗存现场收拾干净,极少废弃物,应该是有意进行了处理。《晋书·礼志中》记载,曹魏建立后的黄初三年,魏文帝曹丕曾下诏拆毁高陵上的建筑——“先帝躬履节俭,遗诏省约。子以述父为孝,臣以继事为忠。古不墓祭,皆设于庙。高陵上殿屋皆毁坏,车马还厩,衣服藏府,以从先帝俭德之志”。考古发现与文献相互印证,证实曹丕为了遵从父亲节俭遗愿,有意拆除了陵园建筑。高陵墓道前方的柱网具有特殊意义。洛阳东汉帝陵的大汉冢、二汉冢和三汉冢墓道前方均发现有柱网遗存,反映出曹操高陵应延续了东汉帝陵的一些习俗。陵园勘探中发现3、4、5、6号陪葬墓,位于高陵之后,墓道朝东,与高陵处于一条直线上。2012年对4号墓进行了发掘,发现这是一座墓曾经建成,后遭拆毁,应与曹操高陵的废弃相关。陵园勘探时在陵园东北角发现一段夯土,2016年确认为一独立遗迹,规格为33米×7米,自东向西斜坡,斜坡底部深度超13米,南北有台阶。遗迹西端打破陵园东北角壕沟。2018年建设高陵期间确定其为一砖室墓,拥有带台阶的斜坡墓道,年代为曹魏时期,规格仅次于洛阳西朱村曹魏大墓。因其打破陵园壕沟,故可确定下葬时间在高陵陵园毁弃时间(黄初三年之后)之后,为高陵祔葬墓。在发掘陪葬墓M4时,我们对建筑遗迹进行了小部分发掘,在发掘面积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发现一些房基,出土上千件瓷器、钱币,年代为北宋至元代。出土的釉陶建筑构件暗示建筑规格较高,与陕西蓝田吕氏家族墓园、安阳韩琦家族墓园的祭祀建筑遗存相似,推测此处建筑遗址可能为北宋所设守陵户。陵墓、陵园、陪葬墓、祔葬墓和晚期祭祀建筑组合到一起,才是完整的曹操高陵面貌。四、喧嚣何来,喧嚣背后的真相2010年,曹操墓真假话题霸榜热搜整整一年,成为众多媒体公布的年度十大文化事件之一。质疑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疑冢、伪造证据、陪葬墓、墓主为曹奂或后赵石虎、证据不足。产生质疑的主要原因首先是信息的混乱,各类官媒、自媒体纷纷发布消息,曲解、谣传、噱头充斥各类平台;其次是考古和政府部门应对舆论和媒体的无力,没有科学及时的应对措施,官媒发出的专家说明会通稿很快就会被淹没;第三是考古发掘资料公布的滞后,2009年召开新闻发布会,2010年墓葬发掘工作结束简报发表,2016年报告出版,而大量的著作和文章,都是在2016年之前出版或发表的。第四是考古工作的被动,正规流程是各种发掘工作完成之后再向媒体发布信息,提前发布信息导致很多问题没办法回答,形成被动局面。随着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的丰富,到现在为止,以上提到的5类质疑绝大部分都能够给出解答。疑冢。《三国志》等历史文献明确记载了葬于高陵、毁高陵祭殿以及卞后祔葬高陵。北宋以前,曹操备受尊崇,十六国时期汉赵开国皇帝刘渊曾称“大丈夫当为汉高、魏武”,唐太宗曾祭拜高陵,宋太祖下诏为高陵设置守陵户。南宋之后,朱熹崇蜀汉贬曹魏,曹操风评变坏,疑冢说法开始出现,明代《三国演义》之后疑冢之说深入人心。至于讲武城外的大量土冢为疑冢之说,考古发现已证实其为北朝贵族墓葬。伪造证据。考古现场和文物出土情况都有详尽的影像和图文记录,巨大的墓葬本身就是一个客观存在。提出伪造证据说法的人最终被证实是诈骗案件的嫌疑人,那附和者更多是出于情绪发泄。墓葬(M2)为曹操陪葬墓。墓葬(M2)本身具有陵园、陪葬墓等完整结构,周边区域经过全面的调查和勘探,没有发现更大墓葬的证据。因此,可以确定墓葬(M2)是曹操墓,而非其陪葬墓。墓葬(M2)是曹奂或石虎墓。曹奂墓的推测所依据的陵园信息是错误的。石虎墓的推测则完全属于异常的臆想,两者之间相隔一百多年,曹魏和后赵时期的墓葬结构和随葬品特征完全不同,不可能混为一谈。证据不足。考古结论的得出是基于完整的证据链,陵墓的年代、地点、规格以及墓主人身份等要素均得到了对应和验证。曹操高陵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考古发现,引起争论的原因除了曹操本人的知名度之外,也有深刻的社会背景的影响,值得思考的不仅是学术方面,也包括学术成果的公众传播、学术公信力的建设等。高陵考古工作并未结束,未来的发现只会丰富现有认识,而不会推翻现有结论。
2025年06月10日
阅读(16)
曹操高陵考古发现全解读:“人文安阳”系列讲座第五讲成功举办
曹操高陵考古发现全解读:“人文安阳”系列讲座第五讲成功举办
2025年5月24日,由安阳市文物局主办,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安阳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与安阳博物馆联合承办的“人文安阳”系列讲座第五讲在安阳博物馆报告厅顺利举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周立刚担任主讲,针对曹操高陵的考古研究成果及围绕曹操高陵的社会争议进行了深度和全面解析。讲座从曹操是谁入手,介绍了曹操在史书、文学、戏剧中的多面形象,展现了曹操墓考古发现的主要收获,并从时间、空间和特定要素三方面分析了曹操墓认定的主要依据,重点强调了曹操高陵的内涵不仅仅是曹操墓本身,还包括陵园建筑、陪葬墓、袝葬墓、晚期祭祀建筑等重要遗存,系统梳理了公众对曹操墓的质疑点并进行了逐一解答。此外,还从公众考古和社会学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形成曹操墓事件的主要原因,带给观众关于曹操高陵一场全面而深入的知识盛宴。讲座在最后指出,曹操高陵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引起争论的原因包含了历史、社会、公共考古以及社会公信等综合因素。讲座还指出,截至目前,曹操高陵的考古工作并未完全结束,期待未来的考古发现进一步丰富现有认知。本次讲座持续两个多小时,不仅为公众展现了一个完整、清晰的曹操高陵文化全貌,而且加深了大众对考古学的理解与兴趣,使听众对考古工作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复杂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众多观众表示,通过此次讲座看到了曹操高陵的完整面貌以及其从发现到研究的全过程,并对曹操高陵有了一个更加科学、理性和全面的了解。 “人文安阳”系列讲座第六讲预计将于2025年6月举行,相关信息将通过“文博安阳”“考古安阳”“安阳博物馆”公众号、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官方网站等渠道及时发布,敬请关注。
2025年05月26日
阅读(15)
讲座预告丨“人文安阳”系列讲座第五讲:《曹操高陵考古发现全解读》
讲座预告丨“人文安阳”系列讲座第五讲:《曹操高陵考古发现全解读》
主讲嘉宾:周立刚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博士,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从事秦汉考古和科技考古研究,先后负责曹操高陵陵园、蒙古国后杭爱省高勒毛都2号墓地等田野考古项目,出版学术著作5部,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40余篇,入选省级和国家级人才计划。 时间:2025年5月24日(周六)  15:00-17:00地点:安阳博物馆二楼学术报告厅讲座内容:2009年,曹操高陵考古发现轰动全国;2023年,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十余年间,围绕这一考古发现的相关讨论和争议并未完全平息。时至今日,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公众对其抱有怀疑态度。曹操高陵发现十余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陵园、陵墓、陪葬墓等系列要素的面貌逐渐清晰,公众关注的若干问题也都基本上得以解决。本次讲座将系统介绍曹操高陵相关考古发现与研究,并对公众关心较多的问题进行逐一解析,向大家展现一个完整、清晰的曹操高陵考古面貌。同时,主讲人还将结合亲身经历,对曹操高陵引起热议背后的原因进行剖析。扫码报名后续讲座信息将陆续发布,敬请关注安阳博物馆、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讲座详情和精彩内容。期待与您在“人文安阳”系列讲座中相遇,共同开启这场难忘的文化之旅。
2025年05月20日
阅读(23)
讲座纪要|“人文安阳”系列讲座第四讲:《波云诡谲 铁血安阳——安阳两周考古新收获》
讲座纪要|“人文安阳”系列讲座第四讲:《波云诡谲 铁血安阳——安阳两周考古新收获》
2025年4月26日,由安阳市文物局主办,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安阳博物馆共同承办的“人文安阳”系列讲座第四讲《波云诡谲 铁血安阳——安阳两周考古新收获》在安阳博物馆二楼学术报告厅举行,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二级研究馆员孔德铭担任主讲嘉宾。【主讲人介绍】孔德铭,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二级研究馆员,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常务理事、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主持考古发掘项目100余项,多次获“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主持和参与编写著作19部,发表论文近百篇。 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后,纣王兵败自焚,周人设立鄘、邶、卫三监治殷。殷都“大邑商”逐渐成为“殷墟”,中国历史开启了新的西周纪元。赵惠文王二十四年(前275年),“廉颇攻魏房子,因城而还。又攻安阳,取之”,即指此地,这也是“安阳”作为地名第一次出现于历史记载。另外,也有周赧王五十八年(公元前257年),秦将王齕攻克魏“宁新中”邑,改“宁新中”为安阳的记载。安阳之名自出现之后,2000余年未曾改名。周公二次东征后,“大邑商”遭废弃,“殷遗多士”被强行迁往洛阳等地,安阳失去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但安阳并未从历史上消失。考古表明,西周时期安阳地区仍有大量的遗址存在。到春秋战国时期,安阳及周边的地区的战略地位日益显现,出现了安阳、汤阴、防陵、中牟、邺、繁阳等诸多城邑,成为战国时期各国争夺的焦点。而考古发现的诸多遗址如汤阴羑河墓地、五里岗墓地、东方今典战国排葬坑、林州大菜园墓地、将城遗址等见证了安阳这一时期波云诡谲、金戈铁马的历史画卷。一、殷墟发现的西周遗址和墓葬:殷墟考古已近百年,不仅发现了辉煌的殷商文化,还意外发现了西周时期的遗址和墓葬。在殷墟王陵遗址内,发现西周时期大型聚落遗址,推测周人在灭商后对商代王陵进行保护或监视。另外,在刘家庄、大司空村、孝民屯、辛店等遗址,也发现一批西周时期遗址和小型墓葬。辛店遗址铸铜作坊的发掘尤为重要,确定其从商代晚期延续到西周初期,出土了大量与铸铜相关的器物及西周时期墓葬,如 M8、M27 等,为研究辛店遗址的铸铜历史和西周时期文化提供了关键资料。殷墟考古发现的西周时期的遗址和墓葬,证明在周武王灭掉大邑商后,周人或殷遗民仍在此生活了一段时间。应在周公二次东征后,殷遗民被强行迁往洛阳等地,大邑商逐渐废弃。二、安阳西周时期的遗址和墓葬:武王灭商后,殷墟都邑虽失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但在安阳其他广大区域内,逐渐兴起新的聚落。主要考古发现有邶城遗址、北花村城墙遗址、西高平遗址、鄣邓遗址等。邶城遗址位于汤阴瓦岗乡邶城村附近,是《诗经・邶风》的发源地,通过调查和试掘,确定了遗址的分布和性质,证实了相关历史文献记载,应为周武王分封武庚的一个封地。北花村城墙遗址位于柏庄镇, 2020 年进行发掘,虽仅对西城墙部分发掘,但发现城墙与城濠相连,初步判断不早于西周时期,延续至春秋战国,其具体年代和性质有待进一步考古调查和发掘确定。三、安阳东周时期的遗址和墓葬:东周时期,安阳地区战略地位重要,是兵家必争之地,诸多历史事件如西门豹治邺、廉颇攻安阳、信陵君窃符救赵等,都发生在安阳一带。这一时期的遗址和墓葬大量发现,如安阳马头涧王古道东周遗址、汤阴羑河东周墓地、汤阴五里岗战国墓地、林州大菜园东周墓地等。王古道遗址发掘出两座墓葬,出土青铜器、玉器等,其中荒帷遗迹的发现对春秋时期葬俗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羑河东周墓地是重大发现,发掘清理大量墓葬,出土具有三晋文化特色的青铜礼器,还发现吴王诸樊剑。该剑的出土反映了三晋文化与吴越文化的交流,为研究当时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五里岗战国墓地主要为小型墓葬,是魏国时期平民公共墓地,出土大量铜带钩、陶器等,对研究战国晚期葬风葬俗和历史文化传统意义重大。林州大菜园东周墓地出土大量青铜礼器、编钟编磬、车马器等,是豫北地区重要发现,为研究该区域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关键依据。此外,东方今典战国排葬坑、张河固杨河固东周遗址、义乌商贸城战国墓地等,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东周时期安阳地区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四、相关问题的探讨与研究:安阳两周时期的历史和考古发现,目前还有诸多值得探讨之处。1.关于安阳城位置,说法不一,目前新发现的遵贵屯战国城邑遗址、北花村城墙遗址、老六家庄城墙遗址等,为寻找战国安阳城提供了新线索,但仍需进一步研究确定。2.殷遗民迁徙方面。通过对辛店遗址的研究,发现早期铸铜工匠多来自外地,如长江流域和山东沿海地区,周武王灭商后,辛店戈族人逐步迁移,迁徙路线明确:从辛店迁至浚县新村、洛阳北窑、泾县高家堡,最后到宝鸡,且在迁徙过程中一直从事铸铜职业。3.林州大菜园墓地国属问题。推测为赵国,但城址位置尚未确定,需根据墓地线索进一步寻找,若能找到城址,将对研究林州历史文化具有重大价值。讲座还对羑河墓地时代和性质、吴王诸樊剑来源、王古道墓主人国属、工字布和垂字布铸造国别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解答,部分问题通过考古发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
2025年05月15日
阅读(24)
探索安阳两周时期文明传承与交融——“人文安阳”系列讲座第四讲《安阳两周考古新收获》成功举办
探索安阳两周时期文明传承与交融——“人文安阳”系列讲座第四讲《安阳两周考古新收获》成功举办
2025年4月26日,由安阳市文物局主办,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安阳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与安阳博物馆共同承办的“人文安阳”系列讲座第四讲在安阳博物馆报告厅举行。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理事、河南省三国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郑州大学硕士生导师、安阳市文物局二级研究馆员孔德铭作为主讲人,携近年安阳两周考古新收获,以《波云诡谲 铁血安阳——安阳两周考古新收获》为题,带领现场观众穿越千年时光,探寻安阳两周时期的文明延续与文化交流。讲座以商周决战“商郊牧野”的历史事件作为引子,讲述了安阳地名之由来,掀开了本次两周考古新收获的序幕。随后,讲座详述了殷墟王陵和辛店铸铜遗址中西周早期的考古发现,介绍了安阳邶城遗址、北花村遗址、西高平遗址、鄣邓遗址、黄张遗址等西周遗存,讲述了林州大菜园、汤阴五里岗、汤阴羑河墓地、马投涧王古道东周遗址和墓葬等,展现了安阳两周时期的文化面貌与历史内涵。 最后,讲座以考古发现为依据,对战国安阳城的地理位置进行了探讨,指出了“殷遗民”中辛店戈族人的迁徙路径,提出了林州大菜园墓地的国属、羑河墓地的时代和性质、王古道墓葬的主人等一系列考古学上的问题,为后续安阳两周考古与研究指出了探索方向。此次讲座系统展现了安阳从商末周初至战国时期的历史脉络,使公众能够更清晰地把握中华文明的演进历程,对于提升民族文化自信、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具有实践意义,是一次学术的盛宴,也承载着深远的社会价值。“人文安阳”系列讲座第五期将于2025年5月举行,敬请期待。相关信息将通过“文博安阳”“考古安阳”“安阳博物馆”公众号、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官方网站等平台及时发布。
2025年04月28日
阅读(25)
12 共19条 2页,到第 确定
电话
0372-3920020
二维码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