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安阳系列讲座  人文安阳系列讲座
探秘数千年文明密码|2025年,“人文安阳”系列讲座邀您共赴文化寻根之旅
探秘数千年文明密码|2025年,“人文安阳”系列讲座邀您共赴文化寻根之旅
【为什么每个中国人都该了解安阳?】 这里埋藏着汉字的起源——甲骨文在此破土重生; 这里矗立着青铜文明的巅峰——殷墟遗址震撼世界; 这里流淌着运河文明的记忆——隋唐大运河贯通南北; 这里更见证了曹操“对酒当歌”的豪情,周易八卦的玄妙智慧…… 2025年,“人文安阳”系列讲座重磅启幕!12场文化盛宴,12次穿越时空的对话,带您系统解锁这座“中华文明基因库”的千年密码。【顶尖学者领航:与文明守护者面对面】系列讲座由安阳市文物局倾力打造,集结全市顶尖文博专家团队。首讲嘉宾李晓阳局长以《安阳历史综述》点燃文化火炬后,每月将由不同领域权威学者接棒: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古建专家等,带您探源安阳华夏文化的初光、见证殷商大邑商的繁盛、揭秘曹操高陵陵墓密码、解构邺城“中轴对称”的都城范式、体验彰德老城的古城风味……【12场主题巡礼:月月解锁文明新维度】 1月|文明总纲:《安阳历史综述》 2月|史前之光:《漳淇之间:追迹史前安阳》 3月|青铜史诗4月|汉代印迹5月|北朝记忆 …… 每月一场,形成系统化知识图谱。【参与指南】时间:2025年1月-12月地点:安阳博物馆二楼报告厅(现场席位限300人)【我们期待这样的您】 ✓ 渴望系统认知中华文明源流的求知者 ✓ 痴迷考古发现与文化密码的探索者 ✓ 计划带孩子开展文化启蒙的家长 ✓ 致力于文旅融合创新的从业者【文明传承需要每一个你】 当甲骨文的刻痕遇见现代人的目光,当沉寂的遗址响起当代的足音,这正是文化血脉的延续。2025,让我们在“人文安阳”的讲堂相遇,共同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文明对话录。 结语:从小南海一块石头磨过,到殷墟甲骨惊天下,到今日文明薪火传。这不仅仅是一场讲座,更是一次跨万年的文明接力。在这里,每个人都是历史的解码人,都是文化的传灯者。 
2025年01月04日
阅读(76)
探索安阳两周时期文明传承与交融——“人文安阳”系列讲座第四讲《安阳两周考古新收获》成功举办
探索安阳两周时期文明传承与交融——“人文安阳”系列讲座第四讲《安阳两周考古新收获》成功举办
2025年4月26日,由安阳市文物局主办,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安阳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与安阳博物馆共同承办的“人文安阳”系列讲座第四讲在安阳博物馆报告厅举行。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理事、河南省三国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郑州大学硕士生导师、安阳市文物局二级研究馆员孔德铭作为主讲人,携近年安阳两周考古新收获,以《波云诡谲 铁血安阳——安阳两周考古新收获》为题,带领现场观众穿越千年时光,探寻安阳两周时期的文明延续与文化交流。讲座以商周决战“商郊牧野”的历史事件作为引子,讲述了安阳地名之由来,掀开了本次两周考古新收获的序幕。随后,讲座详述了殷墟王陵和辛店铸铜遗址中西周早期的考古发现,介绍了安阳邶城遗址、北花村遗址、西高平遗址、鄣邓遗址、黄张遗址等西周遗存,讲述了林州大菜园、汤阴五里岗、汤阴羑河墓地、马投涧王古道东周遗址和墓葬等,展现了安阳两周时期的文化面貌与历史内涵。 最后,讲座以考古发现为依据,对战国安阳城的地理位置进行了探讨,指出了“殷遗民”中辛店戈族人的迁徙路径,提出了林州大菜园墓地的国属、羑河墓地的时代和性质、王古道墓葬的主人等一系列考古学上的问题,为后续安阳两周考古与研究指出了探索方向。此次讲座系统展现了安阳从商末周初至战国时期的历史脉络,使公众能够更清晰地把握中华文明的演进历程,对于提升民族文化自信、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具有实践意义,是一次学术的盛宴,也承载着深远的社会价值。“人文安阳”系列讲座第五期将于2025年5月举行,敬请期待。相关信息将通过“文博安阳”“考古安阳”“安阳博物馆”公众号、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官方网站等平台及时发布。
2025年04月28日
阅读(0)
讲座纪要|“人文安阳”系列讲座第三讲:《伟大的商文明》
讲座纪要|“人文安阳”系列讲座第三讲:《伟大的商文明》
2025年3月23日,由安阳市文物局主办,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安阳博物馆共同承办的“人文安阳”系列讲座第三讲《伟大的商文明》在安阳博物馆二楼学术报告厅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岳占伟担任主讲嘉宾。【主讲人介绍】岳占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市市管专家,长期从事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和研究,研究方向为殷墟考古,研究专长为殷墟青铜器铸造技术。已发表相关专著、论文、报告或简报等70余篇(部)。其中《安阳孝民屯(三)殷商遗存·铸铜遗物》(上、下册)荣获2023年郭沫若中国历史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一、引子 商文明主题缘起文献资料对商朝存在较多负面记载,尤其是对帝辛我们要有一个客观的评价。从近百年的考古的发现来看,商纣王所在的殷墟四期(帝乙、帝辛)阶段是商代繁盛的时期,大型的四合院建筑、车马坑以及王陵区之外的大型墓葬等,几乎都是殷墟四期的。殷墟目前发掘了2万多座商代墓葬,60%以上都是属于殷墟四期,说明这一时期殷墟的人口是最多的,是最繁荣的一个时期。 二、商文明的突出表现商文明的伟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就是城市文明,殷墟这座城市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第二个就是青铜文明,中国青铜器在商朝晚期就是殷墟时期达到了顶峰,这不仅是中国的顶峰,它也是世界的顶峰。第三个就是文字,甲骨文只是商代文字的一种载体形式,还有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刻在陶器上的陶文,以及书写玉石器上的朱书或墨书文字等。第四个就是玉石文明,殷墟妇好墓的玉器代表着世界玉器工艺的最高水平。城市、青铜器、文字、玉石器为突出代表的商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繁荣的城市文明都城变迁与发展:盘庚迁殷有洹北商城和小屯两种说法。当前我们更倾向于洹北商城可能是盘庚迁殷之地,后武丁时期因火灾将宫殿移至小屯,随后整个都城持续发展。我们目前在殷墟周边发现辛店、桑园、大坡、鄣邓等多处遗址,其中辛店是殷墟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铸铜遗址。这些新的发现表明殷墟范围广阔,由城区和郊区构成,甲骨文中已有城和郊的概念。就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城区约 30 平方公里,加上郊区殷墟面积可达 300 多平方公里,这就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城市,在当时世界上也是最大的。都城规划与布局:殷墟都城布局总体来说是“聚族而居、聚族而葬、居葬合一、大都无城”。城区中小屯花园庄及其周围是王族居住区,王族居住区里面有宫殿区,宫殿西侧为大型池苑,面积达五六万平方米。宫殿区已体现出“择高而居、以水为屏、坐北朝南、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营造理念。王陵区最近有很多新的收获,新发现的围绕王陵大墓的隍壕将中国古代的隍壕制度上推到商代。中国古代的陵墓制度也是在殷墟形成的。王族居住区周围是各大族邑,几十个上百个族邑围绕着王族居住区,形成拱卫之势。族邑中有房屋、道路、水井、水渠、池苑、灰坑、窖藏等。宫殿区是高台建筑,族邑中的建筑也有台基。建房从房屋周边取土,取土坑形成池苑,供族内的人游玩休憩。池苑与水渠相连,水渠与洹河相接,形成城市的水系。2024年我们在豫北厂发掘的一处四合院建筑,属于马危族,出土有刻辞甲骨,推测应是仅次于王族的高级贵族,其四合院建筑群与宫殿区布局相近,唯规模要小。这个族邑中还发现有地下排水管道,建筑基址前发现有大型陶缸,应起防火作用。刘家庄北地属于亚弜族,此处发现的水池深达10米,与宫殿区池苑异曲同工。殷墟道路修筑已非常讲究,主干道由小石子、碎陶片甚至掺杂了一些沙子在其中,见水之后非常坚固,已类似后世的三合土。我们现在在殷墟没有发现城墙,城墙是个线性遗址,按道理是很容易发现的。殷墟为什么没有城墙,与殷墟的布局有关。殷墟是按族分布的,一个一个族一层层拱卫着国王,本身就可以起到防御作用;其次是武丁时期国力强盛,外围的方国,很难与之抗衡,也就不需要城墙;第三与武丁个人有关,武丁是个非常开放的国王,相互间的交往交流交融非常重要。到殷墟四期时,殷墟已发展成至少10万人以上的大型城市。(二)灿烂的青铜文明技术发展与理念差异:商代晚期中国青铜器铸造技术达到顶峰,尽管中国青铜时代晚于西方,但到殷墟时期,铸造技术已超越西方。西方青铜器主要用于实用工具和兵器,中国的青铜器则主要用于礼制,成为礼制的标志和载体。中国三代用礼制来制约维护社会秩序,用青铜器来祭祀祖先,因而要把它做到极致,司母戊鼎、牛鼎、鹿鼎等都是其中的卓越代表。礼制载体与等级象征:礼制是一个概念,无法触摸,当它与青铜器结合到一起时,我们就有了真实的感受。不同等级墓葬出土的青铜器在数量、大小和种类上存在差异,形成严格的礼制等级制度。商代青铜礼器有两个核心,觚爵制度和用鼎制度,用觚爵套数的多少和鼎的大小来表现等级的高低。从随葬觚爵来看,一套觚爵一般为低等贵族,二套觚爵为中等偏下贵族。亚长墓出土了9套觚爵,代表着高等贵族。亚址墓出土了10套觚爵,是目前所知最高的。而妇好墓则出土数套10套觚爵,可以分成妇好组、亚其组、子束泉组等。 (三)成熟的文字文明甲骨文与商王世系:甲骨文是中国最早成体系的文字,象形、会意、形声、指事、假借等造字方法皆已具备,甚至出现简体和繁体。甲骨文中体现出的商世系弥补了《史记》对商世系记载的不足之处。甲骨文字记载内容极为丰富,包括祭祀、战争、田猎、天象、医学、天文历法等。金文与文字多样性:甲骨文是商代文字的一个泛称,商代文字依载体不同还有金文、陶文等。商代青铜器铭文一般都是一两个字,多为族徽或人名,在殷墟四期阶段开始出现长篇铭文。戍嗣子鼎是我们考古发现铭文最多的一件商代青铜器,据铭文可知,商王赏赐给戍嗣子二十朋贝,戍嗣子因此作了这件祭祀父亲“癸”的宝鼎。另外,刘家庄北地出土的彭尊、邵家棚遗址出土的“作册兄”鼎都是这一时期金文的代表。(四)发达的玉石文明文明探源与玉石地位:中国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玉石文明在青铜文明之前占据重要地位。良渚、红山等文化因玉器等要素进入文明时代。进入商代,商人喜爱玉器,玉器在墓葬中的使用体现等级差异,贵族墓葬随葬玉礼器,平民墓葬则多为装饰品。工艺成就与文化符号:商代玉器种类丰富,包括玉礼器、玉兵器、玉制工具、日常用具以及装饰品等。妇好墓玉器是商代玉器的突出代表,也是当时世界玉器工艺的顶峰所在。三、商文明的重要地位(一)中华文明层面:探源起点与承前启后:殷墟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起点,商文明在中华文明中起承前启后作用,尤其对周文明影响深远。周人继承了商文明的城市布局、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官制、礼乐制度等,并加以完善。科技文化传承:在天文历法、建筑、医疗、环保等方面,商文明的成果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如甲骨文对日食月食的记载,为确定商周分界线提供依据;商代建筑方式与现代有相似之处;骨针等文物反映当时的医疗水平;商代对垃圾的处理体现环保意识。(二)世界文明层面商文明在科技、都城布局等方面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对世界文明贡献巨大。其开放性都城布局,对现代城市规划有借鉴意义。
2025年04月03日
阅读(19)
立足考古发现 解读商文明恢宏价值 --“人文安阳”系列讲座第三讲《伟大的商文明》成功举行
立足考古发现 解读商文明恢宏价值 --“人文安阳”系列讲座第三讲《伟大的商文明》成功举行
2025年3月23日,由安阳市文物局主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市遗产院)与安阳博物馆共同承办的“人文安阳”系列讲座第三讲《伟大的商文明》在安阳博物馆报告厅成功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市市管专家岳占伟担任主讲嘉宾,以“伟大的商文明”为主题,立足考古发现,深入解读商文明恢宏价值。讲座从郭沫若对帝辛的评价引入,带领大家了解与传统认知有所区别的商王朝。随后,岳占伟以其丰富的发掘和研究经历,展现了以宫殿和王陵为中心、众多族邑拱卫而成的“大邑商”城市面貌;器型多样、纹饰精美、工艺高超的青铜文明及其所承载的礼仪与礼制;体系成熟、载体众多、内涵丰富的文字文明及其所蕴含的中华文明基因;商代发达的玉石文明及其所反映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玉文化长河等。在此基础上,岳占伟又将视野拓展到更大范围,深入探讨商文明对中华文明以及世界文明的突出贡献。岳占伟指出,商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殷墟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原点和基石,以殷墟为代表的商文明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尤其启后方面的成就更为突出;商文明以其独特魅力,为世界文明的多元性贡献了不可或缺的东方智慧,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深刻印记。讲座最后,岳占伟专家还同各位听众进行了亲切互动,通过互动回答问题环节为大家讲解了殷墟伟大的商文明展厅的布展设计思路。此次讲座成功举办,不仅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商文明的平台,也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人文安阳”系列讲座第四期将在2025年4月举行,让我们共同续接文明探源之旅,让古老的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届时将通过“文博安阳”“考古安阳”“安阳博物馆”公众号、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官方网站等平台及时发布讲座信息。
2025年03月23日
阅读(15)
讲座预告 | “人文安阳”系列讲座第三讲:《伟大的商文明》
讲座预告 | “人文安阳”系列讲座第三讲:《伟大的商文明》
本期讲座题目:《伟大的商文明》主讲嘉宾;岳占伟1974年出生,河南省襄城县人。1997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同年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16年加入九三学社。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市市管专家。长期从事于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和研究,研究方向为殷墟考古,研究专长为殷墟青铜器铸造技术。已发表相关专著、论文、报告、简报等70余篇(部)。主要代表作专著有《殷墟小屯村中村南甲骨》(上、下册);《安阳大司空~2004年发掘报告》(上、下册);《辉县路固》(上、中、下册);《安阳孝民屯(三):殷商遗存·铸铜遗物》(上、下册)。论文有《试论殷墟晚期青铜礼器的两个发展方向》;《殷墟铜爵铸造工艺研究》;《商代扁体铜卣的铸造工艺研究》;《殷墟铜觚铸造工艺研究》;《殷墟铜罍铸造工艺研究》等。其中《安阳孝民屯(三):殷商遗存·铸铜遗物》(上、下册)荣获2023年郭沫若中国历史学优秀学术成果奖二等奖。时间:2025年3月23日(周日) 9:30——11:00地点:安阳博物馆二楼学术报告厅讲座内容繁荣的城市文明、灿烂的青铜文明、成熟的文字文明、发达的玉石文明、商文明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世界文明的影响等扫码报名识别下方二维码报名渠道一 报名渠道二  后续讲座信息将陆续发布,敬请关注安阳博物馆、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讲座详情和精彩内容。期待与您在“人文安阳”系列讲座中相遇,共同开启这场难忘的文化之旅。 
2025年03月21日
阅读(15)
探寻文明根脉 解码史前安阳 ——“人文安阳”系列讲座第二讲《漳淇之间:追迹史前安阳》圆满落幕
探寻文明根脉 解码史前安阳 ——“人文安阳”系列讲座第二讲《漳淇之间:追迹史前安阳》圆满落幕
2025年2月23日,由安阳市文物局主办,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安阳博物馆共同承办的“人文安阳”系列讲座第二讲《漳淇之间:追迹史前安阳》在安阳博物馆报告厅成功举行。继首场讲座点燃公众热情后,本场活动再度吸引200余名历史文化爱好者齐聚一堂,在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副研究馆员崔宗亮博士的引领下,溯源安阳史前文明的璀璨星河。 崔宗亮副院长首先以史前安阳的自然环境为切入点,以“曼衍山川:史前安阳的自然地理”为核心,通过详实的考古数据与地理分析,生动还原了漳河、淇河流域的远古生态图景,揭示出丰沛的水系、肥沃的冲积平原与独特的区位优势,为史前先民提供了繁衍生息的沃土,也孕育了安阳地区早期文明的萌芽。随后,带领观众深入探讨了“文明之路:安阳史前文化变迁”,系统梳理了安阳史前考古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演变历程,彰显了安阳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最后,通过“透物见史:文化变迁窥视历史事件”,揭示了安阳史前文化变迁背后的历史事件与社会变革。 两个小时的讲座中,崔宗亮副院长以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独特的视角,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公众可感可知的文化叙事,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的学术盛宴。许多听众表示,讲座颠覆了对“原始社会”的刻板认知,使自己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脚下土地承载的文明重量。 “人文安阳”系列讲座持续聚焦本土历史文化资源,以专家讲述、公众参与、跨界对话的形式,推动考古成果从学术殿堂走向社会生活,为“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注入安阳力量。第三期讲座计划于2025年3月举行,将以商文明专题接续文明探源之旅,届时将通过“文博安阳”“考古安阳”“安阳博物馆”公众号、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官方网站等平台及时发布讲座信息。
2025年02月24日
阅读(29)
讲座预告|“人文安阳”系列讲座 第二讲:《漳淇之间:追迹史前安阳》开讲了
讲座预告|“人文安阳”系列讲座 第二讲:《漳淇之间:追迹史前安阳》开讲了
1月5日,“人文安阳”系列首场讲座成功举办,现场气氛热烈,观众反响极佳,成功展现出安阳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为让更多人深入了解安阳,第二期如期而至。本次讲座,我们有幸邀请到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副研究馆员崔宗亮博士,作为开讲嘉宾。他将引领我们探索史前安阳的神秘面纱,一同领略这片古老土地的深厚底蕴。 本期讲座题目:《漳淇之间:追迹史前安阳》主讲嘉宾:崔宗亮河南济源人,考古学博士。现任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先秦考古与先秦史研究,重点关注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黄河文明与黄河考古、夏文化、商文明等学术问题的研究。先后主持或参与濮阳铁丘、马呼屯、金桥,定陶何楼,房山石经山曝经台,郑州商城,安阳老六庄、大坡、徐家桥等40余处遗址或墓地的发掘。参与或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在《考古》《文物》《中原文物》《南方文物》《中国陶瓷》《中原文化研究》《中国文物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时间:2025年2月23日(周日)9:30——11:00地点:安阳博物馆二楼学术报告厅讲座内容结合最新考古发现及研究成果,首先对史前时期安阳地区的自然环境展开简要概述。自然环境是人类活动的根基,对史前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安阳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的发现历程、文化序列、文化变迁以及社会复杂化进行概括、总结。最后,基于前期对考古学文化变迁的研究,对其背后所反映的历史背景信息进行一定的阐释。 扫码报名识别下方二维码 后续讲座信息将陆续发布,敬请关注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安阳”、安阳博物馆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讲座详情和精彩内容。期待与您在“人文安阳”系列讲座中相遇,共同开启这场难忘的文化之旅。
2025年02月21日
阅读(46)
“人文安阳”系列讲座首讲圆满举办 李晓阳局长开篇解读千年文脉
“人文安阳”系列讲座首讲圆满举办 李晓阳局长开篇解读千年文脉
2025年1月5日,由安阳市文物局主办、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安阳博物馆联合承办的"人文安阳"系列讲座首场活动在安阳博物馆报告厅成功举办。作为本年度12场系列讲座的启幕之作,首期特邀安阳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晓阳以《安阳历史综述》为题,带领200余位现场观众,系统梳理了安阳三千年文明发展脉络,拉开了深度解读"人文安阳"的序幕。 讲座以安阳“八大古都”的文明积淀为切入点,李晓阳局长通过最新考古成果与文献史料,串联起从小南海文化、殷商青铜文明到曹魏邺城、隋唐大运河、明清安阳老城的时空画卷。他特别以殷墟博物馆建设、《殷墟遗址保护条例》修订等亲身实践案例,阐释了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共生关系。"安阳不仅是甲骨文的故乡,更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见证者。"李局长强调,通过系统梳理历史资源,正为新时代文旅融合提供独特的“安阳范式”。现场听众、文史爱好者张女士表示:"讲座既有宏观视野,又聚焦具体遗址的细节考证,让我重新认识了家乡的文化厚度。本年度“人文安阳”系列讲座后续11场将按历史时序展开,每月聚焦特定主题:2月份的史前安阳、3月份的殷墟专题等选题已列入日程。该系列讲座是落实“让文物活起来”的创新实践,未来将通过出版讲座文集、开发研学课程等方式,持续推动安阳历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为公众开启一扇深度认知中华文明源流的窗口。
2025年01月05日
阅读(43)
讲座预告|“人文安阳”系列讲座开讲了
讲座预告|“人文安阳”系列讲座开讲了
2025“人文安阳”系列讲座安阳是早期华夏文明中心之一,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殷商文化、甲骨文化、周易文化、曹魏文化、运河文化交相辉映,历史文脉绵延不息、历久弥新。为深入挖掘安阳历史内涵,传承弘扬本土文化,2025年由安阳市文物局主办,安阳博物馆与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承办,共同推出“人文安阳”系列讲座,带您领略安阳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2025年度系列讲座计划分为12讲,以安阳历史发展为序,首期推出“安阳历史综述”,随后从史前到明清,通过考古发现、建筑遗产等全方位展现安阳历史发展脉络。1月5日将举办系列讲座的第一讲,本期邀请到安阳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晓阳作为开讲嘉宾。李晓阳长期致力于安阳文物保护与文化研究工作,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主持殷墟博物馆建设、《殷墟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修编)》、《河南省安阳殷墟保护条例》的修订等重大文物保护利用项目,多次在“考古与文明溯源”等国家、省专题研讨会交流发言,为新时代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更多“安阳经验”。让我们相聚安阳博物馆,共同聆听专家的解读,感受人文安阳的博大精深。本期讲座题目:安阳历史综述 时间:2025年1月5日(周日)9:30——11:00  地点:安阳博物馆二楼学术报告厅  讲座内容:讲座将围绕安阳历史文化的重要脉络展开,通过详实的资料,深入浅出的讲解,带您穿越时空,探寻安阳古老而神秘的过往,揭示那些隐藏在历史长河中的珍贵遗产和人文故事,让您对安阳的历史发展脉络有更为清晰和深刻的认识。扫码报名后续讲座信息将陆续发布,敬请关注安阳博物馆、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讲座详情和精彩内容。期待与您在“人文安阳”系列讲座中相遇,共同开启这场难忘的文化之旅。
2025年01月02日
阅读(25)
电话
0372-3920020
二维码

扫码关注